“5所城区学校平均班额超过60人,其中1所学校三年级以上平均90人,最大班额99人。”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去年对我省34个县(市、区)督导检查时指出,“大班额”是我省突出的共性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如何精准施策,解决好群众关心的这些老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
调布局、建新校,使教室里不再人挤人
50平方米的教室,却挤进90多个学生,前排紧靠着讲台,后排倚着后墙,学生起立回答问题都困难……这一场景在我省部分县城中小学并不鲜见。在拥挤的教室里,孩子们学习受影响、安全有隐患、成长烦恼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家庭涌入城市,加之各地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够,造成办学条件不足,不可避免地产生‘大班额’。”省政协委员、枣强县副县长王静认为,“大班额”“超大班额”的出现,说明我省中小学布局没有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
解决“大班额”,新建、扩建学校迫在眉睫。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对于建学校,部分县(市、区)更倾向于把有限的土地使用指标用于招商引资建项目。
对此,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惠英建议,各级政府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本地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相衔接,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
“盖校舍、购买仪器设备、学校运转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部分县一级财政心有余力不足。”王静委员呼吁: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不得截留、挪用,在规定使用范围内大力支持城镇中小学建设;另一方面,省财政统筹义务教育相关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各地新建中小学。
省政协委员、河北正定中学校长周庆提出,可以拓宽学校建设资金筹措渠道,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收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部分开发商承诺的配套中小学难以兑现,业主子女入学只能由现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兜底”。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校长王志臣介绍,不少学校每年临开学都有“空降生”,增加了班容量。
“对已建或在建住宅区存在的配套教育设施应建未建、挪作他用、建成未交、规避配建等遗留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确保配套建设工作依规、有序开展并尽快投入使用。”王静委员表示,针对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
强师资、抓管理,让家门口有好学校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师资不均衡,引发择校热,家长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挤进办学条件好、升学率高的名校,致使班容量迅速膨胀。”周庆委员表示,“大班额”折射出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如果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也拥有名校的师资,孩子们就不用奔波了。”王静委员认为,解决“大班额”,教育资源除了“扩容”外,更要“提质”。
“整体质量的提升,需要打破校际壁垒,让优质的师资流动起来。”周庆委员建议,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交流轮岗,促进骨干教师和优秀学校管理人才合理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要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与县管校聘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义务教育学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
乡村教师如何尽快补齐业务短板?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张惠英代表提出,应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好五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免费培训,加强乡村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培养。”
“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激励政策,让教师们鼓足干劲儿。”王志臣代表建议,在评优评先上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政策倾斜力度,降低农村教师申报条件,让农村学校教师特别是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和教学点教师拥有更多晋升空间。
王静委员还建议,我省应积极探索通过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教育信息化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